大裁員的魷魚游戲,最后剩下誰?
發布于:01-13
要說2022年最有熱度的話題,“裁員”一定榜上有名。其實,每年都有企業裁員,但像今年這樣各大互聯網企業同時大規模裁員的情況,屬實是“現象級”。根本原因是,互聯網企業發展到現在,出現了流量到頂、勞動力過剩的問題,為了最大程度地保持業務基本面,企業選擇了“降本增效”等方式。而降本的第一步就是降低人工成本,說白了就是裁員。
在大家關注各企業裁員比例、賠償金等問題的同時,“裁員應該裁誰”這個話題也引發了輿論的激烈討論。
裁員概況
先說美國。據layoffs.fyi統計,進入2022年,全球共有850家科技公司進行了裁員,裁員人數超13萬。其中,11月共有148家科技公司進行了裁員,裁員人數超4.5萬,把裁員趨勢推到了最高峰。其中,裁員人數排名第一的為Facebook母公司Meta,裁員1.1萬人,裁員比例高達13%。
數據顯示,2022年一共有兩波裁員浪潮:第一波是6月,裁員總人數推升至17586人;第二波則是11月,裁員人數已達45985人,是上一波高峰的2.6倍。而在這種趨勢下,Meta、Peloton等曾經紅極一時的互聯網科技公司紛紛充當了推手。
再說國內。受各種因素影響,各企業裁員數量也是相當驚人。據東方財富統計,截止2022年4月30日,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4650家企業公布了員工變動人數,其中有1697家企業進行了裁員,裁員總數超90萬。
互聯網企業更貼近我們的生活,引起的關注度更高,他們的裁員動作顯然引起了更大反響。
美團4月的裁員可以說是相當迅速。6日發布裁員通知,8日HR約談被裁員工,約談當場解除勞動合同。某位美團內部員工表示,他是下午3點被約談,20分鐘內談完,當晚9點就解除了內部溝通軟件的權限。
騰訊今年3月被曝將裁員,受影響的部門包括騰訊平臺、內容事業群以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。具體裁員比例并未透漏,不過騰訊內部員工表示,部分相關部門裁員比例高達30%,而中高管們也采用了一年一簽的聘用制。
更讓人唏噓不已的是,裁員在當下已經演變成了員工與公司之間的“攻防戰”,甚至有些企業里員工通過緊急懷孕、臨時換部門“抱大腿”等方式來躲避裁員。
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,公司的裁員變成了一種技術,究竟應該裁誰、不裁誰成為關鍵問題。裁好了,企業隊伍更精進;裁不好,企業元氣大傷。
02究竟裁誰
關于企業裁員目標的問題,當前企業的主流操作有以下幾種思路:
從入職司齡上講,處于兩端的基層員工都是裁員目標。一端是應屆生等入職時間短的新人,給他們的賠償少;他們從事的是簡單、重復性高的工作,裁掉對公司業務基本沒有影響。另一端是入職時間長,且一直處于基層的“老油條們”也是企業裁員目標,他們摸清了公司套路,開始依附于某個高管,平時工作渾水摸魚。
從崗位序列上講,非核心崗位/非技術人員是裁員目標。核心崗位人員一個人能頂半邊天,而非核心崗位的人一般處于邊緣部門,不受公司重視,崗位可替代性強。
從管理層級上講,高薪低能的“偽高管”是裁員目標。一方面,他們個人的收入相當于幾個,甚至是十幾個基層員工的收入,部分人的收入與能力不對等。另一方面,他們作為老板與員工間的“中間人”,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,反而熱衷權謀之術。上拍老板馬屁,下騙下屬業績。他們帶的團隊越大,公司死的越快。
從業務單元上講,低利潤的業務或核心業務的邊緣部門也是裁員目標。這些項目往往是創新型或業務拓展型項目,挑戰與機遇并存。假如項目成功,他們會拿很高的獎金。一旦幾個月或是一兩年內業績平平,企業為了節約成本,必然不會讓這些項目繼續存在。
03 事件評論
對于裁員事件,穆勝咨詢創始人、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后穆勝給出以下觀點:
1、裁員確實成為當下大多企業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,我們發現,很多企業都是以人效為標準來推動裁員,從技術上講,這是正確的選擇。一定規模的企業都存在人浮于事的問題,都有人效空間。
2、但單純以人效標準進行裁員,號稱在做人效管理,也不科學。因為,人效管理不是單純控制人員編制和人工成本,而是強調要合理地“放籌碼”,用手里有限的人力籌碼去追求更大概率地獲得業績。說白了,不能為了裁人而裁人。
3、裁員本身是一次機會,是對組織進行人才布局的重新調整。在裁員對象上,要分清哪些人要裁,哪些人不能裁。
從人員隊伍角度講,由于20%的人才產生了80%的業績,所以20%的核心人才不能裁,對于80%的“綠葉”,可以適度裁。
從業務單元角度講,“浪”的業務可以裁,企業基本盤內的業務不能裁。
從人員適配角度講,綜合性價比低的人要裁。這里可以使用“激勵適配率”指數衡量人員性價比。
從管理層級角度講,要先裁中間層,再裁基層員工,也就是自上而下地裁員。因為,企業始終要保持一個完整的組織架構,中間層的裁員方向,決定了基層的裁員方向。這里可以利用“扁平化指數”來衡量管理層的編制冗余量。
另外,老板不是嫌編制多了,是嫌編制沒打仗。越是經濟寒冬,我們越應該重調人員陣型,進行適度的“陣型前壓”,讓更多的人去到前線“打仗”。而“戰斗人員占比”這個指標可以衡量企業究竟需要把多少員工頂到“戰斗位置”。
聲明: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,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,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
閱讀 287
0